
近日,由邹平市吕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移风易俗题材吕剧小戏《老牛嫁女》,成功入选“2025年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展演”。这是邹平文艺精品的又一次全国性展示,标志着邹平探索基层艺术创作“小而精、专而强”的“邹平模式”,在全国舞台绽放时代光彩。
小戏承载大主题 精品创作紧扣时代需求
《老牛嫁女》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邹平长期深耕文艺精品创作的成果。近年来,邹平始终坚守“二为”方向与“双百”方针,以文艺精品工程为抓手,推动艺术创作从“高原”向“高峰”突破。
从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吕剧《长白寒儒》,到传承革命精神的《马耀南》,再到聚焦民生热点的《谁是贫困户》《老倔头交医保》,邹平文艺工作者始终将创作视角对准时代发展与群众关切。《老牛嫁女》更是以群众关心的婚嫁彩礼问题为切入点,用诙谐生动的吕剧形式倡导婚事新办、抵制陈规陋习,实现了思想性、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。
此前,该剧已斩获“田汉杯”亚军、“中华颂”最佳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、省级大奖。此次进京展演,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文艺“轻骑兵”服务社会大局、引领文明风尚的时代价值。
老戏焕发新活力 文化传承扎根基层土壤首胜证券
作为邹平唯一专业文艺院团,已有60年历史的邹平市吕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,在传承中不断创新,为老剧种注入了当代活力。
一方面,中心精心复排《借年》《姊妹易嫁》等传统剧目,守住文化根脉;另一方面,大力推进“戏曲进校园”常态化,三年来累计开设近500课时,服务师生超1万人次,建立特色实践基地并举办多场成果展演,让吕剧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种子。同时,通过开展“吕剧名家大讲堂”、耕读联盟社团培训等活动,年均培训基层骨干200人次,夯实了吕剧传承的群众基础。
此外,创作团队还持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,近期排演的伏生主题系列剧《伏生·护书》,将地方历史名人与国家级非遗吕剧结合,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巧破创作困境 “柔性策略”实现双赢
面对基层院团普遍存在的人才、资金难题,邹平市吕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探索出一套“柔性策略”。
在创作上,中心“量体裁衣”,集中力量专攻角色少、立意深的小戏创作,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作品质量;并与省、市院团建立协作机制,在重点剧目创作中实现人才共享,弥补自身人才短板。
在资金上,中心主动“跨界”,与民政、医保等部门合作,开展“艺术+行业”命题创作。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资金瓶颈,更让文艺作品精准对接政策宣传与社会需求,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创作效益的双赢。
文艺轻骑兵 新风尚浸润民心
从《老牛嫁女》倡导婚俗新风,到《小葱拌豆腐》弘扬清廉文化,再到《送贺礼》推进移风易俗,邹平通过一系列小戏小剧,将党的政策、社会新风转化为鲜活故事。
依托“送戏下乡”活动,这些作品年均演出超1000场,戏台搭在大集、景区、公园等群众身边,变“政府派单”为“群众点单”,让文艺作品真正扎根人民、服务人民。
“我们始终将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品创作,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,倡树文明新风,丰富市民文化生活。”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萌表示。
通讯员 张学东 杨燕 报道
尚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